一缕金风落下,添点豆腐雨 一缕金色
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我回到了农村的老家。老屋的院墙盘根错节,爬满了扁豆藤,郁郁葱葱,满院绿意盎然。一簇簇扁豆花,像红白相间的蝴蝶翩翩飞舞,头对头、肩并肩地拥挤在一起,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。你不让我,我也不让你。凑近仔细闻一闻,就能闻到花瓣的清香。对应宋代张良辰写的一副对联:“昨日路过豆花篱,忽迎面吹来一阵好风。”
清明节前后,他们都种瓜种豆。在我的记忆中,勤劳的母亲非常珍惜屋前屋后的每一寸空地。做针线活时,她“抓住一切机会”;打理小院空地时,她“有机会就种豆子”。妈妈先在院墙根部施了足量的底肥,然后种了俗称“爬墙芸豆”的扁豆。扁豆出土后,靠墙插一根树枝或在墙顶挂一根草绳,扁豆藤自然就会把院墙铺满绿色。
“昨夜庭前叶有声,豆花开蟋蟀鸣”(宋翁森《四时读书乐》)。秋日,扁豆花密密麻麻,粉白如云,艳紫如云。大地繁花似锦,生机盎然。前面的花已经谢了,还有一串串的扁豆荚。后面的花又开了,开得旺盛,娇艳。直到深秋,花开不尽,结荚无穷。秋天的昆虫在扁豆花叶中叽叽喳喳地叫着,母鸡在豆荫下对着一群小鸡咕咕地叫着,在土里挖着食物。每次看到这幅清新养眼的《豆花图》,妈妈颇像一位当地的诗人,欣赏着她写的这首深情的扁豆小诗,不经意间露出一抹让她醉不醉的笑容。岁月的温暖。
扁豆荚呈新月状弯曲,颜色有绿色、蓝色、红色和紫色,有些是绿色,边缘有薄薄的紫色边缘。我妈妈常种的扁豆,豆荚是绿白色的,而隔壁阿姨喜欢种的扁豆,豆荚是紫红色的;这两种扁豆都有绿白色和紫红色的花朵。
憔悴的牵牛花因雨而病,枯萎的芙蓉因风而羞。
路边的栅栏上开满了白色和红色的豆花。
天气转凉,秋雨来临。往日顽皮的牵牛花无精打彩,芙蓉花边也在冷雨中枯萎。此时,栅栏墙上只剩下数千朵扁豆花,白的、红的,铺满了枝头。宋代杨万里的诗《秋花》描述了秋天扁豆花的独特风格。
扁豆在记忆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味蕾的贡献。素有“山中宰相”之称的南朝陶弘景曾在《陶隐居本草》中说:“人篱上种豆,蒸豆荚鲜美。”
邻居之间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:如果东屋的瓜豆藤翻墙到西屋结果,瓜豆就到西屋,反之亦然。邻居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红脸吵架,所以我那盘扁豆总是红绿相间的。
做饭时,妈妈总是把扁豆切成细条,和红辣椒丝、绿辣椒丝一起炒。最后,她会加几片葱花和香菜来提香,有时还会加两勺香喷喷的芝麻酱。菜肴色泽诱人、质地丰富、味道鲜美。这道秋季农民特有的家常菜,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美味。
我妈妈还会用扁豆丝和土豆丝炒肉丝。当然,那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。满足口腹之欲的最好方法就是吃扁豆做的“煎饼”。我们每次烤煎饼时,锅上的最后一个煎饼就叫“上锅煎饼”。它是把盆里粘着的“煎饼面糊”全部刮到煎锅上制成的。比普通煎饼厚很多,单独吃味道不太好。妈妈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扁豆丝和豆腐块卷起来,放在“煎饼”里煎至焦黄。咬上一口那香甜酥脆的味道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。难怪清代诗人黄书谷《咏扁豆羹》在诗中写道:
雨过天晴,花儿多了,绿豆荚挂了条。
做的饭菜味道鲜美,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居士。
扁豆是乡下人的美味佳肴,也是游客的乡愁乡愁。秋风吹来,读些有关扁豆的诗,那是人间温暖的烟火。明代王志登在《扁豆花》诗中吟诵:
秋风吹过,园中草即将齐平,饥荒之年,长出了青豆。
白色的花朵和绿色的藤蔓比房子还高,每晚都会听到昆虫、金属和岩石的声音。
墙角篱笆边的扁豆,有家乡的温暖,所以有乡愁,有乡愁。家乡的生活是贫穷的,饥饿的岁月里长出来的扁豆给这艰难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,苦涩中也有一点甜味。王伯丑这样形容扁豆花:
豆花初开黄昏凄凉,绿叶荫下纬鸦。
贪婪在棚屋里和邻居说话,浑然不知新月正照在清澈的溪流上。
诗中淡淡的欢乐,淡淡的孤独,是岁月的平静流逝所透露出的淡淡的怀念。这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个场景:晚上非常热,我把蓑衣雨衣铺在小院里纳凉。不知名昆虫的“叽叽喳喳”声,清凉的微风,扁豆花叶的沙沙声,母亲驱蚊的大葵花扇,还有听不厌烦的外婆的民间故事……这个安静的“村庄”图”是我脑海中永恒的记忆。
豆花落在篱笆上等待虫鸣,斜月秋色来到屏风上。
河水斜流的露珠,凉得我睡不着,我就借荷花漏试星辰。
月冷如水,露水寒,秋虫躲在扁豆架里哭泣。宋代周密《夜坐》 诗中的描写印证了童年那个静谧美丽的秋夜。
老妻写信劝她还乡,详述秋园的享乐和功劳。
彭泽黄鱼无锡酒,宣州板栗霍山茶。
八毛的床头漏水已经补好了,屋角的扁豆还在开花。
旧布衣新粥,为谁留恋天涯。
清朝官员方南唐云游四海。他的妻子写信说家乡的扁豆开花了。他深受感动,对家乡的思念无以言表。
农谚有云:“立秋下雨的地方,就有收获”。秋天绵绵细雨,扁豆花让雨中的秋天变得美丽。元代张可久《小桃红·一城秋雨豆花凉》曲韵》:
秋雨满城凉,豆花凉,我悠闲倚山眺望。
不像年石涧湖,锦云飘香,采莲人谈笑风生,荷花飘飘。
西风携大雁,渔歌清溪,把仇恨吹进波涛。
豆荚已经枯萎了,叶子也枯萎了,幸好被秋雨滋润了,于是又开出了新的花朵。一群大雁在秋风中奋力飞翔,曲折地表现了元朝统治下知识分子普遍坎坷、压抑的生活状况。清代作家李鹗的《齐天乐·秋声馆赋秋声》云:
阴虫就更严重了。
玉窗厌采锦,檐铁惊心。
高城漏风,钟声散野寺,清凉潮水在远方呜咽。
轻微的呻吟,变得胆怯。篱笆豆花开,雨筛季节。
独自打开门,满庭月光。
铁檐鸣响,野庙钟声稀疏,虫鸣虫鸣,凉潮呜咽。独自推开门,只见月光洒满庭院。富有诗意。让人们感觉身临其境。宋代孟树清在《秋夜》诗中说:
下雨太晚,豆花会变冷。
林堂孤独的睡眠导致漫漫长夜,
我有太多的忧虑,以至于我睡不好觉。
金井中有哭声。
豆花秋雨,寒蟋蟀啼,思乡不眠,怎忍愁。宋吴元科《凤凰台上忆吹箫·秋意》云:
不说愁,不曾醉,豆花淡雨后暗。
白朴在《元杂句《梧桐雨》中写道:
荷花绿盖在雨中飘扬,豆花绿叶暗淡。
清代查学礼写的《扁豆花》最令人感动:
碧水荡漾浅沙,还有几丛竹子和野屋。
最可怜的是秋满稀疏篱笆,扁豆花在雨中斜开。
山远了,水远了,但稀疏的栅栏外,依然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顽强地绽放。虽然黄昏时“驿站外断桥旁”河里的风雨令人担忧,但这风雨却与扁豆花交织在一起,成为“豆花雨”,让人情意绵绵;豆花雨让秋雨天变得清朗明朗,“晴空鹤排云,给蓝天带来诗意”。
“看低矮的棚子浮绿,细长的藤蔓缠绵;麂眼近溪,刺声在门。新苞角一样,豆荚弯如眉毛;风景清朗,一缕香飘。”清人吴其钧在其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写道,扁豆和扁豆花写得生动,充满爱意。站在家乡的小院里,我仿佛置身于当时吴其君看扁豆的环境:溪边的小棚子,动物进进出出,秋虫叽叽喳喳,爬山绿叶紫花是扁豆,上面已经长出了弯曲的果实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一幅美丽的图画。
“豆花篱虫响,暗圣林月迟升”(清·袁景兰《田家四时》)。
“水寒荷叶老,虫喧,豆花秋”(宋林景熙《练川道中次胡汲古韵》)。
深秋,万物凋零,扁豆花开得热闹,秋虫远近叽叽喳喳。给这座老房子和庭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。
翠绿的泡桐树垂着胸脯,容易凝露。
一缕金风落下,添几分,豆花雨。
剪了帘子,剪了灯笼,草虫就飞不走了。
坐在哀水亭里的香味,是最浓郁的荷叶。